日期:2021-02-15作者:网友整理人气:
“千2113里之行”的下一句是:“始于足下”。5261
出处:春秋时期老子的4102《道德经·第六十四章》。
原文1653节选:
其安易持,其未兆易谋。
其脆易泮,其微易散。
为之于未有,治之于未乱。
合抱之木,生于毫末;九层之台,起于累土;千里之行,始于足下。
译文:局面安定时容易保持和维护,事变没有出现迹象时容易图谋;事物脆弱时容易消解;事物细微时容易散失;做事情要在它尚未发生以前就处理妥当。
治理国政,要在祸乱没有产生以前就早做准备。合抱的大树,生长于细小的萌芽;九层的高台,筑起于每一堆泥土;千里的远行,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走出来的。
扩展资料
创作背景
据文献记载,老子静思好学,知识渊博。他的老师商容教授知识过程中,老子总是寻根问底,对知识非常的渴望。为了解开自己的疑惑,他经常仰头观日月星辰,思考天上之天为何物,以至于经常睡不着觉。
后来,商容老师“实乃老夫之学有尽。”推荐老子入周都深造。文献记载:”老子入周,拜见博士,入太学,天文、地理、人伦,无所不学,《诗》《书》《易》《历》《礼》《乐》无所不览,文物、典章、史书无所不习,学业大有长进。博士又荐其入守藏室为吏。
守藏室是周朝典籍收藏之所,集天下之文,收天下之书,汗牛充栋,无所不有。”通过这段经历,老子积累了丰富的学识,也使他远近闻名。
老子生于春秋战国时期,当时的环境是周朝势微,各诸侯为了争夺霸主地位,战争不断。严酷的动乱与变迁,让老子目睹到民间疾苦,作为周朝的守藏史,于是他提出了治国安民的一系列主张。
函谷关令尹喜对《道德经》的成书也起了巨大作用,他少时即好观天文、爱读古籍,修养深厚。司马迁在《史记老子传》中记载老子“居周久之,见周之衰,乃遂去。
至关,关(令)尹喜曰:子将隐矣,强为我著书,于是老子言道德五千言而去,莫知始终”,尹喜感动了老子,老子遂以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以王朝兴衰成败、百姓安危祸福为鉴,溯其源,著上、下两篇,共五千言,即《道德经》。
参考资料来源:百度百科-道德经
下句是:为者败之,执者2113失之。出自:老子《道德经5261》
原句:千里4102之行,始于足下。为者败之,执者失之。
释义1653:走一千里路,是从迈第一步开始的。有所作为的将会招致失败,有所执着的将会遭受损害。
比喻事情是从头做起,逐步进行的。再艰难的事情,只要坚持不懈的行动必有所成。
例句:
不羡慕,不嫉妒,只有自己努力,也会让别人羡慕,加油吧!小青年。别人行长辞职种猕猴桃,那么我一样可以的,加油!千里之行始于足下,会打牢地基,才能步步高升。
扩展资料:
老子《道德经》中类似的名句还有:
1、知足者富。强行者有志。不失其所者久。
解释:知道满足的人才是富有人。坚持力行、努力不懈的就是有志。不离失本分的人就能长久不衰。
2、以正治国,以奇用兵,以无事取天下。
解释:以无为、清静之道去治理国家,以奇巧、诡秘的办法去用兵,以不扰害人民而治理天下。
3、慎终如始,则无败事。
解释:当事情快要完成的时候,也要像开始时那样慎重,就没有办不成的事情。
4、上善若水,水善利万物而不争。处众人之所恶,故几於道。
解释: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样。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,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,所以最接近于“道”。
千里2113之行,始于足下。谓走一5261千里路,是4102从迈第一步开始的1653。比喻事情是从专头做起,逐步进行的。属语出老子·《道德经》·第六十四章:“合抱之木,生于毫末;九层之台,起于垒土;千里之行,始于足下。”白居易《温尧卿等授官赐绯充沧景江陵判官制》:“夫千里之行,始于足下。苟自强不息,亦何远而不届哉?”
千里之行 始于2113足下
出自《老子》第六十四章5261
其安2113易持,其未兆易谋;其脆易泮5261,其微易散。为之于未有,4102治之于未乱。合抱之木,生于毫末;1653九层之台,起于垒土;千里之行,始于足下。为者败之,执者失之。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,无执故无失。民之从事,常于几成而败之。慎终如始,则无败事。是以圣人欲不欲,不贵难得之货,学不学,复众人之所过,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。
你好,很高兴为你解答,答案如下:
始于足下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帮助,满意请采纳。